知识的诅咒
作为一个真外行,靠一己之力搭建好博客,其中艰难不言而喻,这也是第一次切实地感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看着网上的文档、介绍以及教程,有时陷入苦恼,恨不得打死这群’教师’。也许作为程序员的他们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发的帖子,录的视频,已经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作为外行人的小白,真是苦不堪言。
那些他们觉得简单的,不需要讲的,随意跳过的东西,对于小白就是大坑,每一个坑都需要耗掉小白大半天的时间,但其实对于发布者来讲,只需在发布文章或视频时随意提醒一两句就能帮助外行人避免入坑,可这群贴主、播主完全无视’知识的诅咒’,结果教者和学者都遭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知识诅咒,即我们知道了某种知识,就很难想像不知道它的时候,是什么样?也无法想象不掌握这种知识的状态;同时,与他人分享这种知识变得困难,当别人向自己学习这种知识时,或教别人从事自己熟练的工作时,我们无法站在对方的心态进行讲授,从而形成冲突,并浪费了大量精力,甚至我们无法接受对方并没有听进去多少的现实。
我们仿佛被知识诅咒了。比如数学老师的咆哮:这么简单的题一看就知道答案了,你还让我怎么教?
再比如,教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老师觉得显而易见的知识,于是跳过,可是作为学生的你还是一头雾水。
技术大牛给同事做技术分享时,总是不经意提到”负载均衡””分布式部署””扩容”……这些名词,可能技术大牛认为大家都懂,可事实上作为实习生的你此时一脸懵逼。
当你学会开车后,就很难再想象自己当初学开车时错误百出的情景。对于此时的你,你会认为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很难想象当初为什么自己会笨手笨脚,错误百出,你会疑惑这么简单的事情当时为什么学的那么难?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从心理学上来说,知识诅咒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很容易,地球人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已经掌握、熟悉、理解的东西会在价值观假设上做出错误的估计。————这个和’达克效应’有点类似。
换言之,知识的诅咒算是一种认知偏差,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假设同我们交流的人拥有理解我们所说事情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对知识诅咒的描述也可以是: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事物,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在不了解这个事物的人眼中,这人、这事会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的知识都存在局限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会受到知识的诅咒。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生存环境、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塑造了不同的性格、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世界观,由此导致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和理解不同。正如乡下的小孩对高楼大厦充满惊奇,而大城市中的小孩却不足为奇;相反,大城市中的小孩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水稻,而乡村中的小孩却能轻易辨别……
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
1.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懂的知识不一定别人就懂,你的常识可能不是别人的常识。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别人压根就没接触过,更何谈懂?
2.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试着找到理解所需的背景知识,也即共识。
3.唤醒脑中已有的记忆,多运用已知的知识。人们总想精确无比的表达一切,但实际上应该先告诉对方够用的信息,然后再一点一点慢慢增多。
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次性告诉对方大量不知道的信息等同于没说。我们的沟通应该是你来我往,循序渐进的过程。
4.多扩充知识领域,多维度思考。
隔行如隔山,一个行业或领域待久了,思维容易固化,形成单极思维,思维不可避免产生局限。
知识体系越丰富,思维越灵活,掌握的知识越多,受到知识的诅咒越小。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知识的累积需要时间的付出,时间积累带来的知识壁垒是难以逾越的。
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区别的,在每个月看区别也是微乎其微,在每年看区别似乎还不明显。但在每五年来看时,可能已经是财富的巨大分野,而等到十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从前,那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把握呢?